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J6 哈葛德少男文學與林紓少年文學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動機:為何晚清在飽受外國侮辱之後,林紓卻仍大量翻譯哈葛德強調帝國殖民主義的少男文學?

為了服膺當時社會背景與國情之下,不論是作者或譯者,為了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都刻意形塑的故事內容與主角特質。以哈葛德作品來說,但正逢英國維多利亞擴張主義與西歐少年主義盛行,作品中大多涉及非洲冒險遊歷,並同時透過文學宣揚男性陽剛的意識,大力鼓吹英雄主義。鎖定讀者為未成年男子,因此正值黃金時代的少男成為作品中的主要角色。為何少男呢?在哈葛德所描述的少男形象不外乎體格矯健、身手不凡、能在危險中英雄救美。故事中不斷傳達給少男讀者在成年過程中所必須學習及模彷符合社會認同的特質。此外,作品中把英國化身為解救非洲種族的救星、著重描述英國與非洲人的友誼、讓英國讀者產生正義的正面形象(p.149)等,都可看出哈葛德企圖引導讀者思想的手法。同樣,林紓認為,陰柔會導致國家衰敗,葛德少男文學所傳達的少年氣概,正是林紓作為翻譯來影響中國少年的最佳題材。正如同林紓在《不如歸》愛國論述的翻譯手法,同樣的在翻譯哈葛德少男文學過程中借題發揮,操作文本,突顯少年英氣,刻意模糊女子角色,並在譯文中語重心長叮囑少年不要虛耗青春,謹守奉行生活習慣等,將國家寄託給少年,達到救國目的。第四節後半,關詩珮將場景拉到林紓對梁啟超的崇敬與追隨,第五節更跳脫整篇文章的脈絡而開始談到林紓翻譯時因內心感嘆年華老逝、自慚形穢,從作品中有意重寫。關詩珮最後一部分的論點雖然使讀者有不連貫的感覺,但更清楚描述出晚清當時譯者對原文操控的力量,譯者甚至違背原作品原意而將內心想法與聲音直接呈現在譯作上,當然也沒有所謂的忠不忠實了。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葛德少年與林紓少年文學—Wesley Kao

本文由關詩珮老師比較哈葛德少男文學及林杼少年文學譯作,討論英帝國維多利亞擴張主義時期的殖民主義與晚清中國國族觀念的關係。而文中的「少年」所代表及是男性、父權的觀念,但這是林紓觀念,目的是為了迎合晚清時期,因受甲午戰爭、鴉片戰爭等列強屠害下中國失去自信心的需求,林紓藉譯入哈葛德的作品,用以啟迪受創的中國。然,受林紓個人生活背景(中年喪妻、接觸西學較晚、年紀大無法替當時的中國出力)、當時中國的環境、譯入語的文化及不懂英文等因素影響,他的譯文,均是以朋友口譯,他了解意思後,再以改寫的作法為主。雖然有人批評林紓不懂英文,但是站在詮釋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斯坦納所說,譯者經過了信任、攻佔、吸納、補償等四步驟,在翻譯過程中,無可避免將個人生活經驗、文化、和歷史背景加入了原文,使翻譯變成了再創造,也是無可後非,因此若口譯者可以協助林紓完成這四個步驟,他的譯作也應免招非議。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fevere曾拿《安妮的日記》為例,證明翻譯活動會受到意識形態(ideology)的影響,而關詩珮的〈哈葛德少男文學與林紓少年文學〉一文同樣也能證明,哈葛德的原作和林紓的譯本其實也都有各自的意識形態。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