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動機:為何晚清在飽受外國侮辱之後,林紓卻仍大量翻譯哈葛德強調帝國殖民主義的少男文學?
為了服膺當時社會背景與國情之下,不論是作者或譯者,為了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都刻意形塑的故事內容與主角特質。以哈葛德作品來說,但正逢英國維多利亞擴張主義與西歐少年主義盛行,作品中大多涉及非洲冒險遊歷,並同時透過文學宣揚男性陽剛的意識,大力鼓吹英雄主義。鎖定讀者為未成年男子,因此正值黃金時代的少男成為作品中的主要角色。為何少男呢?在哈葛德所描述的少男形象不外乎體格矯健、身手不凡、能在危險中英雄救美。故事中不斷傳達給少男讀者在成年過程中所必須學習及模彷符合社會認同的特質。此外,作品中把英國化身為解救非洲種族的救星、著重描述英國與非洲人的友誼、讓英國讀者產生正義的正面形象…」(p.149)等,都可看出哈葛德企圖引導讀者思想的手法。同樣,林紓認為,陰柔會導致國家衰敗,葛德少男文學所傳達的少年氣概,正是林紓作為翻譯來影響中國少年的最佳題材。正如同林紓在《不如歸》愛國論述的翻譯手法,同樣的在翻譯哈葛德少男文學過程中借題發揮,操作文本,突顯少年英氣,刻意模糊女子角色,並在譯文中語重心長叮囑少年不要虛耗青春,謹守奉行生活習慣等,將國家寄託給少年,達到救國目的。第四節後半,關詩珮將場景拉到林紓對梁啟超的崇敬與追隨,第五節更跳脫整篇文章的脈絡而開始談到林紓翻譯時因內心感嘆年華老逝、自慚形穢,從作品中有意重寫。關詩珮最後一部分的論點雖然使讀者有不連貫的感覺,但更清楚描述出晚清當時譯者對原文操控的力量,譯者甚至違背原作品原意而將內心想法與聲音直接呈現在譯作上,當然也沒有所謂的忠不忠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