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組碩一 林維彥
本章談的是1950、1960年代,學者試圖以詳細的術語,來解釋並分類source text轉換到target text之後出現的細微轉變。由於本章提到的論述多受到他研究領域如語言學領域的啟發,因此展現出很細瑣、或看似很「科學」的分類,因此閱讀時不免覺得有點過於瑣碎,但是其中許多論點的確可以作為翻譯實踐中的參考。以下提出我覺得頗為受用的地方:
中英組碩一 林維彥
本章談的是1950、1960年代,學者試圖以詳細的術語,來解釋並分類source text轉換到target text之後出現的細微轉變。由於本章提到的論述多受到他研究領域如語言學領域的啟發,因此展現出很細瑣、或看似很「科學」的分類,因此閱讀時不免覺得有點過於瑣碎,但是其中許多論點的確可以作為翻譯實踐中的參考。以下提出我覺得頗為受用的地方:
此章重於翻譯轉換與翻譯成品。簡單來說,翻譯轉換就是譯入語和譯出語之間的語言變化,大約在1950到1960年間,開始有學者系統分析翻譯過程中的轉變,Vinay和Darbelnet先提到了兩種架構,分別為direct translation 與oblique translation,並提出了七種翻譯過程。接著,Catford提出了translation shift的概念,並明顯區分formal correspondence與textual equivalence,此外,他還將轉換劃分為兩種,分別是level shift和category shift。後來於1960年、1970年時,Levy、popovic、miko皆提到譯文保留原文的風格和美感等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的翻譯理論已不再是以例子來分析個案,而是有系統的列出各個翻譯過程中會出現的難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Vinay和Darbelnet提出的五種不適用於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的情況,這五種情況分別是意義不同或無意義時、結構方面不可行時、無相對應的表達方式時、相對應的事物屬於語言的不同層面時。這五種方法幾乎可以說囊括了譯者翻譯時會遇到的困難,在一學期的磨練之下,讀到這部份特別有感觸,其實這和我翻譯過程非常像,若可採取直譯,當然是選擇直接翻譯,因為這樣產出效率的確比較高,當然,不可能每個句子都能夠採取這樣的做法,接著我也會開始做各種考量,採用Vinay和Darbelnet所提到四種Oblique translation。簡單來說,這時期的學者都能列舉一些翻譯時的疑難雜症,邏輯清晰、架構明瞭,在多個世紀以來的直譯、意譯之爭之下,無疑是一種突破。
自50年代開始,便有許多研究以語言學的角度來解釋翻譯的方法。有Vinay 跟 Darbelnet的直接和間接翻譯法,Catford的形式對應跟文本對等,捷克學者Levy、Miko和Popovic採用語言的風格和審美參數的翻譯理論,還有以認知模組尋求透過觀察的方式研究解釋翻譯的過程。雖然這些人以語言學的的視角提出了一些更詳細的翻譯新論點,但如同Nida一樣,他的理論遭受到質疑是否太過主觀而不是科學,Catford也遭受Delisle的批評,認為他的理論是靜態的語言學比較法,舉出的例子過於理想化,這些例子是編出來的或不是選自真實的譯例,只有討論像字和詞這類局部的翻譯,而沒有句子或是全文的翻譯。也有人質疑Miko和Popovic並沒有把理論觀點用於詳細分析譯本。又,在interpretive model時,無法觀察到意譯與等效在思路中產生的過程。
雖然這些批評確實都有足夠的考量點,但後面的學者總是能繼往開來,接手前人未完成的研究或補上不足的部分,批評其實是推動學術理論不斷發展的一股力量,點出理論的不完整、不完備之處,現在由於技術設備的進步,當要研究interpretive mode時,可以更有效率的比對、察覺問題,並可藉由問答等方式,漸漸理出口譯者在翻譯轉換時的想法和考量,因此我相信應該會有人可以提出適當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幫這些學者平反或釐清其應用範圍。
第四章主要是在探討翻譯的轉換模式,也列舉了很多不同的模型和想法。雖然Vinay和Darbelnet的模型是以英文和法文為基礎,沒有和中文做比較,但是他們所以提出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到中英翻譯上。文字的轉換本就不容易,若從文化層面以及俚語、雙關語來看,翻譯有時候是需要譯者將整個ST轉換成讀者看得懂的文字。這當然非常困難,因為不只需要有對兩邊文化風俗的相關認識,更要有知識能把兩種語言做一個完美的轉換,不只保有原文的原意,更能讓目標讀者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情感。
而Catford所提出的translation shift,也就是翻譯轉換,是第一次在翻譯界所提出的論點。雖然Vinay和Darbelnet所做的也是類似,但是是Catford用一新名詞來解釋此一新看法。而他所提出的轉換分為兩種,也就是層次轉換及範疇轉換。有趣的是,Catford對範疇轉換較為著墨,又將其細分為四類,也就是結構、詞類、單位和內部體系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