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章以哲學角度解釋翻譯行為,著重的是翻譯過程背後的理解與意義。作者首先討論Steiner的詮釋學,所謂詮釋學方法即是研究譯者如何「理解」口頭或書面語言,並試圖以一種普遍的意義模式概括這個過程。對Steiner來說,翻譯是一門藝術,所有的表意過程和帶有闡釋性的接受行為都是可以翻譯的這種整體化的翻譯活動涵蓋四種步驟:信任、攻佔、吸納與補償。Steiner認為,這種流動、富有道德且不破壞平衡的詮釋方法能使譯者忠於文本,以作出負責的反應。既然翻譯活動是理解的過程,譯者必須跳脫自身的框架,巧妙地融入他者,才能體驗語言與文化的差異;過程中,譯者會在排斥性差異(resistant difference)和選擇性契合(elective affinity)之間拉扯,而這兩種張力就會體現在譯作中,使譯作具有「解釋性的陌生感」(elucidative strangeness)。

    接著,作者討論龐德的實驗主義和本雅明提出的譯者的任務。龐德對原文的解讀帶有意象主義的精神,目的是從文字的意象中捕捉原文的能量。他在翻譯時也刻意擬古和異化,並把翻譯視為一種批評活動,這種實驗性的翻譯方法既能使譯文帶有新意,也能傳遞原文的能量。本雅明認為翻譯獨立存在,譯作衍生於原文的afterlife,同時又讓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續。譯者的任務就是透過再創造,將純語言從原作中解放出來,譯者必須採取和諧化的手段,使譯文與原文相互輝映,他認為最好的作法就是直譯。

    最後,作者將重點放在Derrida的解構主義。Derrida在討論意義如何產生時,將重點從差異(differ)轉到延異(defer),代表意義總是受到延遲,而意義的增補也許會永無止盡。因此,他從Babel的詞源研究中指出語言十分混亂多樣,而且在語言表達上不可能實現連貫又完整的敘述,所以翻譯成為必須卻又不可能完成的任務。Derrida認為原文與譯文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而且因為語言符號沒有穩定性,他也批評翻譯的連貫概念。Venuti在翻譯Derrida的言論或著作時,採用的是異化策略,Lewis形容此為一種「放縱式的忠實」(abusive fidelity),譯者以實驗性的手段再現原作的句法結構、詞彙等關鍵因素並添加原文中沒有的元素,同時也要避免將流暢以及使用價值視為優先考量。

    讀完本章,我覺得因為哲學概念本身就存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而個人的解讀又不盡相同,所以我不確定自己是否真正理解這幾位學者提出的理念。但歸納其中有關翻譯活動的分析和闡釋,我認為他們的翻譯策略都較偏向異化,對他們來說,好的翻譯不等於流暢的歸化,而應該要將foreignnessat-homeness同時並存。我覺得這就和之前王東風老師談到的概念相符,因為唯有透過語言表達的常規和變異之間互相拉扯,才能體現出文學作品的詩學價值。此外,這幾位學者也認為,透過譯者的再創造和補償,譯作會替原作加值,甚至讓原作的生命能量得以再現。但我覺得這些學說將翻譯的過程過度理想化,也存有一些模糊地帶,就像Steiner以龐德翻譯中文為例,認為譯者如果不甚了解原文及其文化,反而是個優勢,因為譯者在翻譯時會比較順利,也不會先入為主。我覺得這有點矛盾,因為譯者如果不熟悉原文及其文化,他要以何種基礎判斷自己的譯文是否彰顯出原文的變異和常規?又怎麼確保自己確實傳遞出原文的能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譯隻綠蠵龜 的頭像
    譯隻綠蠵龜

    譯隻綠蠵龜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