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五月七天下午,黃東風教授給我們上了很有意義的一堂課,讓我跟在座的同學都獲益良多。我們先各自把練習做好,然後小組討論好再交給黃教授,然後在課堂上一齊討論。我碩一的時候曾做過小組的功課,也認同小組的功課真的比自己一個人寫學到更多(雖然一定比自己做花更多時間):不同的寫作方式風格詞句不同的處理方式等等。除了學到在翻譯上實用的東西外,還能學到怎樣去說服其他組員接納你的意見(我曾跟一位組員為了一句句子討論了超過一小時,讓另外一名組員十分無奈),這樣就像練習將來跟編輯討論自己的稿子。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九章的重點在於譯者對翻譯的影響。VenutiLefevere提出類似的觀念,翻譯會因為譯者的價值觀、理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Venuti覺得在英語系國家,譯者會把譯文變得流暢通順,讓讀者不知道他們讀得其實是譯文,他稱之為譯者的invisibility。沿用Schleiermacher的想法,之後Venuti提出歸化和異化的概念。但是其實在Venuti之前,Berman就已經提出類似的觀念。Berman認為翻譯有12"變形傾向",所以他覺得最好的翻譯策略是「直譯」。之後有些作者也會說明自己所採用的翻譯方法,如Felstiner認為自己再現原文色彩,而Levine則融入當地文化。因此,大家開始意識到在翻譯中,譯者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Venuti也認為出版社對於翻譯的影響很大,他們掌控了譯者的翻譯策略(偏好歸化),也不斷的打壓譯者。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9 王東風教授演講心得-語篇翻譯模式 By WesleyKao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 王東風教授課後心得—By WesleyKao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enuti所提出的歸化和異化的翻譯方法,對於現今翻譯的作品影響力很大。我認為,兩者並沒有優劣之分,而是一種流行趨勢。像之前殖民文化盛行時,為了要展現意識形態,或是自我優越感,而把外來的語言文化淡化成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但現在,常常可以看見譯者保留了外來文化,讓譯文讀起來十分具有異國風味,也把一些異國的詞彙和文化介紹給讀者。

我自己身為讀者,是比較希望能往作者靠近。我喜歡學習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別,而閱讀則可以用最快的方式吸收異國文化。我認為,作為讀者,最重要的還是譯文的通順,若能加點異國風味,也能讓讀者記得譯者。就如同翻譯村上春樹的譯者賴明珠老師,他所翻譯出來的文字就十分特別,並與當代很多譯者都不同。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王東風老師的演講主題是「語篇翻譯模式,不同於昨天著重在文學翻譯的誤譯,多以比較譯文為主,今天老師以語言學的觀點切入文學翻譯,特別精闢精彩。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教授在這次演講中以語篇的角度討論翻譯,內容圍繞翻譯的核心標準「連貫」。因為作者寫作的目的是溝通,所以語篇一定存有連貫關係,這種關係也形塑了語篇的意義與美。就像平時老師上課一直提到的,初學者會犯錯通常都是因為眼界不夠廣,無法正確解讀語篇內的連貫關係,更沒有花心思考量語篇外的影響因素。所以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記住翻譯的實際目標是語篇,同時也需要累積跨領域的知識,才能掌握與語篇相關的所有關係。

另外,王教授也提到文體與語法、語義和語用的關係,並用許多有趣的例子解釋連貫與銜接的重要性。在文學翻譯上,王教授強調譯者必須重現作品的詩學價值,因此要保留語篇中的常規與變異,他自己的翻譯原則就是以常規對常規、以變異對變異。在翻譯王教授指定的兩篇作業時,只要遇到比較陌生或是不太能理解的用法,我的策略是用另一種方式把意思表達出來,就像翻譯一般文件一樣,試圖合理化原文。但王教授說,文學之美恰恰就隱身在這些陌生之處,這些細節也是讓語篇與眾不同的關鍵。王教授建議的解決方法是把這些反常點「提取」出來,檢視這些詞彙與上下文之間是否有特殊的連貫關係,並思索是否有其他層面的意涵,把握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的原則。譯者保留原作中的變異與常規除了可以重現文學之美,也代表譯者尊重作者的風格和文體,這點我覺得很重要,畢竟譯者的工作不是改造,文藝作品也不是全然為讀者而寫。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次王東風老師的作業是我第一次翻譯文學作品,感覺和之前的作業完全不一樣,過去翻譯的策略也不一定能全部用上,所以在翻譯的過程裡遇到了滿多抉擇;完成個人作業之後,再看組員的作品,又是另一番選擇和討論,最後終於有了一個小組的版本。沒想到在課堂上又看見其他兩組的作品,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的選字、語序、增減都能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這種明顯的差異,在過去翻譯實用性文本時從不曾有如此深刻的體會,也因為有這次難得的文學翻譯經驗,才能在王東風老師的帶領下,發現文學翻譯的獨特和趣味。

  連續四個小時,王東風老師一句一句仔仔細細地看每組的譯文,相互比較,一一評點,真的非常精采。尤其文本裡的陷阱一個一個讓老師給點出來時,我總是忍不住要恍然大悟地猛點頭,這麼多陷阱,竟然能躲過小組討論好幾雙眼睛來回審視。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教授這次講授的主題是「誤譯造就的輝煌」,教授也探討了中國五四新詩運動與英美意象主義詩歌運動所造成的文學現象,這兩個運動看似互不相干,其中卻有些共同之處,包括打倒格律詩,挑戰甚至推翻自身文化的詩歌傳統,另外,此兩項運動都是翻譯催生的,且翻譯作品出現很多誤譯。

        新詩誕生於五四運動,胡適當時提出八項主張,為此文學革命的先鋒,此八項主張分別為「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這八項主張無疑是對古詩的反動。而美國的意象主義詩歌運動則是強調使用清楚準確語言,反對過多的堆疊技巧,由此可看出,這兩項運動都不約而同強調類似的主張。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聽完演講,覺得自己好像跑錯地方,兩位大師相互交流,我們坐在下面的學生完全插不上話。今天王東風老師演講的題目是「誤譯造就的輝煌」。老師先講西方的詩歌運動,當時龐德和費諾羅薩等詩人把中文的詩翻譯成英文。不過他們選擇保留詩的意象,而捨棄了原文的格律。而相同時間中國正經歷由胡適所帶領的五四運動。其中理念和西方的詩歌運動不謀而合,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也倡導應該把律詩翻譯成格律和押韻比較不嚴謹的新詩。

        我覺得老師能想到這兩個運動之間的關聯真的很厲害,不過我覺得這也不太算是誤譯,因為上了快一年的翻譯課,我開始會站在譯者的角度去想,他這麼做一定是有他的原因,就像老師說得他們當時是選擇保留詩的意象,而捨棄原文的格律。另一方面,詩的定義本來就比較模糊,不過我很喜歡今天老師上課引述Robert Frost對詩的定義: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這也反映出翻譯詩是非常困難的。

譯隻綠蠵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