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概念太多,看起來很費力,而且筆者用了很多我不熟悉的理論去帶出對翻譯的看法,像是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依賴主義等。
本文開頭第一句「若把語言看作建構意義的過程,那麼翻譯的政治本身便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了」,揭示出此文的重點在於建構意義。那麼何謂建構?在國際關係中,建構主義由溫特提出,強調能動者與結構間的互動,而意義即由互動而來,套用在翻譯過程上意即譯者為能動者,原文為結構,意義則來自於譯者與原文之間的互動。文中又提到「要貼近原文」、「語言歷史」、「作家所處的歷史」,這都是譯者在與原文互動的過程,因此全都要納入考慮才不會失去原文的節奏與風味。看完文章內對譯作的批評,覺得作者是貼近原文派,希望能夠精準的傳達原文的意涵及背景,希望能在譯作中看見原作。
平常在做翻譯作業時,常會被批評翻譯不夠到位或是失去作者風格,我想這是因為我跟原文間的互動不夠緊密,欠缺思考,也太過於相信自己的想像。
全站熱搜